Thursday, June 4, 2009

西方仍在误读1989年的中国

 
 

Sent to you by MarcG via Google Reader:

 
 

via FT中文网 - FTChinese.com - 今日焦点 by 作者: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中国投资参考总编辑金奇(James Kynge) on 6/4/09

每当我回想起1989年的北京城中,天安门广场上持续数周的示威活动后发生的那场镇压时,都不由得感到不安。当时,作为路透社(Reuters)记者团队的一员,我报道了那起事件。

那当然是一段残忍而痛苦的岁月,但这并非我不安的原因。令我感到焦虑的是,我认为我们——西方媒体——对那段历史的叙述并非完全正确。

人们说,新闻不过是记录历史粗略的初稿。但现在的问题是,这份初稿似乎已被奉为圣典,大部分内容未经校对就化入了公众的良知。

那段时期最具标志性的影像—— "民主女神"泡沫塑料雕像安详地望着紫禁城、不服命令的学生只身站在坦克面前——将善与恶、自由与镇压、民主与独裁区分得一清二楚。在这个道义善变的世界,天安门事件成为一根标杆,是我们评价他人时一个令人满意的固定参照物。

但事实果真如此吗?我不否认这起事件的残暴,也不否认后来进行了镇压。与其他驻京记者一样,我也有中国朋友后来被关押起来,或受到了刑讯折磨。

但我确实对西方媒体的一种说法抱有疑问,即那些示威游行是在"支持民主"。即使是现在,众多纪念天安门事件20周年的评论文章还在重复着那个说法:学生们是在"要求民主"。

事实并非那样条理分明,就像亲身经历过游行示威的中国作家马建在其最新小说《北京植物人》(Beijing Coma)中所展示的那样。马建将个人动机与公众主题交织在一起,以此说明这场运动从未遵循过清晰的脉络。说到底,当时的一代人正在努力摆脱毛泽东统治遗留下来的束缚,这是他们对诉求的宣泄。

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被纳入了诉求所反对的范畴:腐败、裙带关系、通胀、警察暴力、官僚主义、官员特权、媒体审查制度、对人权的侵犯、狭促的学生宿舍、以及对民主言论的压制。但如果说示威就是为了"要求民主",则是将事情过于简单化了。

事实是,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对西方民主仅有模糊的零星了解。抗议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新兴精英阶层对既有体制的滥用,从这个意义上讲,这些学生的动机更多地是出于对社会主义理想遭到背叛的愤怒,而非渴望建立一套新体制。在天安门广场上,保守情绪丝毫不亚于激进情绪。

20年过去了,这种论点似乎很少有人提起。但在我看来,它们的意义极其重要。将天安门事件称为支持民主的运动,助长了西方对中国过去及未来的不尽正确的叙述。

这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无法切中要害——中国人固执地认为,西方世界永远怀有恶意的企图。

我们西方人说服自己相信,我们指责中国的人权状况,是在帮助受压迫的民众争取自由。这有时候可能是事实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的指责只会让中国共产党宣传的中心论调更为有力:无论西方怎样努力遏制,中国都在崛起。

1949年,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,用以下词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:"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,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。这种落伍,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。"在宣传部门的口中,今天的情况较那时几乎没有改变。

这种说法的有效性从以下可见一斑:与1989年时相比,中国人现在普遍对外国人更为戒备,尽管中国从那时开始的经济转型主要源自与外面世界的交流。

大多数时候,隐含在这两种不同说法当中的敌意被掩盖住了——只有当像去年西藏动乱那样的事件将这种敌意突然释放出来时,我们才会意识到,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多么遥远。

译者/何黎

全文


 
 

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:

 
 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